如果不能盡快跳出把垃圾一埋了之、一燒了之的思路,不重視垃圾的全程減量,“垃圾危機”很有可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
垃圾不收拾,影響有多大?不久前,意大利第三大城市那不勒斯爆發(fā)“垃圾危機”,堆在街頭的2400噸垃圾發(fā)出惡臭。事件的起因,不是環(huán)衛(wèi)工人拒絕清理垃圾,而是當地居民抗議政府修建垃圾處理場,“故意”不讓清理垃圾,并且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環(huán)境問題引發(fā)了社會問題。
這件事似乎與我們沒有多大關系。但如果認真想一想中國城鄉(xiāng)越來越嚴重的垃圾狀況,那不勒斯的“垃圾危機”應該成為一面讓我們明得失的鏡子。
據報道,那不勒斯目前處理垃圾的辦法,是在火山山體中挖個大坑,然后把垃圾填進去。隨著城市垃圾日益增多,政府想在國家公園內建設第四個垃圾場,結果招致居民的強烈抗議——“我們不想讓后代生活在垃圾場內”。
據分析,造成當地“垃圾危機”的原因很復雜。但是,在局外人看來,“垃圾危機”突出地反映了垃圾與居民爭地、環(huán)境污染與保護家園的矛盾,這一點恐怕誰也否認不了。
垃圾填埋場與周邊居民的矛盾,加上同類性質的垃圾焚燒廠與周邊居民的矛盾,近些年在國內也屢有發(fā)生。因為填埋和焚燒,是現階段國內處理終端垃圾的主要方式,隨著城鄉(xiāng)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終端垃圾的總量不斷增長,填埋、焚燒的壓力越來越大。原有的場地和設施滿足不了需要,只能建新的。新的填埋場、焚燒廠,即使技術上更先進,環(huán)保性能更好,也難免要占用土地,也難以打消人們對于填埋可能產生滲濾液和臭味、焚燒可能產生有害氣體的顧慮。
難道只能靠不斷地修建填埋場、焚燒廠,來處理越來越多的垃圾?
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反思人類大量制造垃圾的生活方式是否可持續(xù),其次在于全社會要從生產、消費、廢棄的全過程來考慮垃圾的減量。“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要把垃圾放對地方,首先要正確地分類,然后回收、再利用。這樣的減量,不僅可以變廢為寶,彌補原生資源的不足,給人們帶來新的收益,而且大大減輕填埋、焚燒帶來的各種壓力。
一些企業(yè)已經注意到工業(yè)廢氣、廢渣、廢水以及煙塵的利用價值,懂得從廢棄物中淘金。湖南省長沙縣的許多農民也注意到60%的生活垃圾可以用來漚肥,30%可以送到廢品公司作資源化處理,最后只需填埋10%。在城市中,許多拾荒者瞄著社區(qū)和街道上的垃圾箱,早早就把能回收的東西挑走了。這些圖景,正是垃圾減量由末端向前端延伸的生動例證。
問題在于,許多人還沒把垃圾的全過程減量當回事。比如說城鄉(xiāng)居民每天產生的垃圾中還有許多東西能夠回收、再利用,可人們總是把所有垃圾塞到塑料袋里一扔了事。之所以不把它當回事,是因為許多人包括決策者、管理者在內,還是想著垃圾桶里的東西就應該送到填埋場、焚燒廠。
如果不能盡快跳出把垃圾一埋了之、一燒了之的思路,不重視垃圾的全程減量,“垃圾危機”很有可能在我們身邊發(fā)生。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