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r id="bnnk8"></var>
      <var id="bnnk8"><strong id="bnnk8"><mark id="bnnk8"></mark></strong></var>
        1. <delect id="bnnk8"></delect>
          <thead id="bnnk8"><nav id="bnnk8"></nav></thead>
          當前位置:首頁 >> 綠色書齋 >>內容詳細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2014-01-07 14:15:19  
            多少人都寫自傳,因為人最關心他自己;可是大部分讀者并不愛看別人的自傳,因為讀者最關心的也是他自己。王鼎鈞先生的回憶錄不是寫自己,而是借自己的受想行識,反映一代眾生的存在。他希望讀者由此能了解、能關心那個時代,因為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經驗。用等待一輩子的自由,寫盡20世紀中國人的因果糾結、生死流轉。
            回憶錄四部曲第一部《昨天的云》,寫故鄉、家庭和抗戰初期的遭遇。作者對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信手拈來;同時將個體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會背景中,以小見 大,在樸素無華中顯示出一種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書是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回報: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 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而無情義處也涂抹幾筆,卻是烘云托月……


            
            “回憶錄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戰勝利,一個中學流亡學生輾轉安徽阜陽、陜西漢陰等地,在這一場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顆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學生的生存境況,見證了一 個個普通中國人的遭際命運,也從細部揭示出兵痞、學潮、鄉村自治、青年軍形成的因果及社會的眾生百態。



            “回憶錄四部曲”第三部《回憶錄四部曲之3:關山奪路》,記錄作者在國共內戰時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國民黨軍,歷經遼沈、平津兩大戰 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經歷俘虜營訓練,穿著解放軍服,徒步膠濟鐵路全線至青島到上海,最終遠走臺灣……一路上,對照、危機、沖突各自延 長,互相糾纏,滾動前進,驚心動魄。作者將這四年的憤怒、傷心、悔恨蒸餾、升華為一部超越政治、階級、個人得失恩怨的獨特回憶:“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 一條小河,關山奪路,曲曲折折走出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



            “回憶錄四部曲”第四部《回憶錄四部曲之4:文學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臺灣由文學、政治和特務交織組構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獨特經歷,使 他可以在局內觀察理解當年文藝政策執行者的真實關懷與具體困擾,也可以從局外洞悉各方勢力交錯產生的矛盾緊張,使得這段詭異卻現實的文藝歷史,在書中明白 彰顯。作者所親歷的這個“文學江湖”同時也是臺灣風云變幻三十年的縮影:從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驚慌,再到冷戰時期的“心理疲 憊”,及臺灣經濟起飛、“反攻大陸”的宏愿成為笑柄之時無奈地選擇落地生根……






          內容簡介
            《回憶錄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
            “我不是在寫歷史,歷史如云,我只是抬頭看過;歷史如雷,我只是掩耳聽過;歷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與孤鶩齊飛’何以成千古名句……一本回憶錄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一部《回憶錄四部曲之1:昨天的云》,寫故鄉、家庭和抗戰初期的遭遇。作者對家鄉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信手拈來;同時將個體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會背景中,以小見大,在樸素無華中顯示出一種深度和力量。作者自云此書是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回報: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而無情義處也涂抹幾筆,卻是烘云托月……
            《回憶錄四部曲之2:怒目少年》:
            “中國人生了氣,有時候像滾水,有時候像火山??箲疖娕d,中國人蓄怒待發,出氣的對象有變化,先對外國,后對本國。……出入于兩種怒氣(對外國和對本國)之間的我,以一個少年人的受想行識,構成《怒目少年》這本書的內容。”
            人活著,好比打開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二部《怒目少年》,正是王鼎鈞流亡學生時代的顯影。1942 年夏天至1945 年抗戰勝利,一個中學流亡學生輾轉安徽阜陽、陜西漢陰等地,在這一場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之中,他如散落的一顆小小棋子,深味流亡學生的生存境況,見證了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遭際命運,也從細部揭示出兵痞、學潮、鄉村自治、青年軍形成的因果及社會的眾生百態。
            《回憶錄四部曲之4:文學江湖》:
            “我寫回憶錄不是寫我自己,我是借著自己寫出當年的能見度,我的寫法是以自己為圓心,延伸半徑,畫一圓周,人在江湖,時移勢易,一個”圓“畫完,接著再畫一個,全部回憶錄是用許多‘圓’串成的。”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四部《回憶錄四部曲之4:文學江湖》,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臺灣由文學、政治和特務交織組構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獨特經歷,使他可以在局內觀察理解當年文藝政策執行者的真實關懷與具體困擾,也可以從局外洞悉各方勢力交錯產生的矛盾緊張,使得這段詭異卻現實的文藝歷史,在書中明白彰顯。作者所親歷的這個“文學江湖”同時也是臺灣風云變幻三十年的縮影:從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驚慌,再到冷戰時期的“心理疲憊”,及臺灣經濟起飛、“反攻大陸”的宏愿成為笑柄之時無奈地選擇落地生根……
            《回憶錄四部曲之3:關山奪路》:
            “戰爭給作家一種豐富,寫作的材料像山一樣坍下來,作家搬石頭蓋自己的房,搬不完,用不完。內戰、抗戰永遠有人寫,一代一代寫不完,也永遠不嫌晚。”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第三部《回憶錄四部曲之3:關山奪路》,記錄作者在國共內戰時期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作者身在國民黨軍,歷經遼沈、平津兩大戰役;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經歷俘虜營訓練,穿著解放軍服,徒步膠濟鐵路全線至青島到上海,最終遠走臺灣……一路上,對照、危機、沖突各自延長,互相糾纏,滾動前進,驚心動魄。作者將這四年的憤怒、傷心、悔恨蒸餾、升華為一部超越政治、階級、個人得失恩怨的獨特回憶:“國共好比兩座山,我好比一條小河,關山奪路,曲曲折折走出來,這就是精彩的人生。”


          作者簡介
            王鼎鈞,1925年出生于山東蘭陵;抗日戰爭爆發,他在山東老家跟著父親打游擊;1942年,他穿過日占區,到達安徽阜陽就讀國立二十二中學;抗戰末期,他成為國民黨憲兵,歷經徐州、南京、上海、葫蘆島、沈陽,洞悉國民黨真實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軍俘虜,穿著解放軍服跋山涉水,逃到臺灣,亂中景象盡收眼底;1950年代,他進入(臺灣)中國廣播公司做編審組長、節目制作組長、專門委員,先后主編臺北《掃蕩報》副刊,臺北《公論報》副刊,擔任《中國時報》主筆和“人間”副刊主編,幼獅公司期刊部總編輯,閱盡臺灣文化界內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與沉浮。
            王鼎鈞的創作生涯長達大半個世紀,長期出入于散文、小說和戲劇之間,著作近40種,以散文產量最豐,成就最大。在臺灣,他被譽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和當代散文“崛起的山梁”。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忧物_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久久精品久久久_怡红院老首页主页入口
        2. <var id="bnnk8"></var>
            <var id="bnnk8"><strong id="bnnk8"><mark id="bnnk8"></mark></strong></var>
              1. <delect id="bnnk8"></delect>
                <thead id="bnnk8"><nav id="bnnk8"></nav></thead>